以下是对反渗透设备常见故障的分析:
产水量下降
膜污染或堵塞:水中的杂质、微生物、有机物等在膜表面沉积,导致膜孔堵塞,使产水量减少。例如,长期使用未经预处理的原水,水中的泥沙、胶体等物质容易附着在膜表面.
进水压力不足: 进水压力过低,无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使水透过反渗透膜,从而导致产水量下降。可能是原水泵故障、进水管道堵塞或预处理系统阻力过大等原因引起.
水温过低:反渗透膜的产水量与水温有密切关系,水温降低,水的粘度增加,透过膜的阻力增大,产水量相应减少。一般来说,水温每降低1℃,产水量会下降2-3%左右.
膜老化: 长期使用的反渗透膜会出现老化现象,膜的性能下降,水通量降低,导致产水量减少。通常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在2-3年左右,超过使用寿命后应及时更换.
产水电导率升高
膜性能下降或损坏: 反渗透膜受到污染、氧化、水解等因素的影响,导致膜的脱盐性能下降,使产水中的盐分增加,电导率升高。例如,水中的余氯超标会氧化反渗透膜,使其性能受损.
浓水流量超标: 浓水流量过大,会使膜表面的盐分浓度降低,渗透压减小,从而导致产水电导率升高。可能是浓水排放阀门调节不当或浓水管道堵塞等原因引起.
预处理效果不佳: 预处理系统未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、硬度、有机物等,这些物质进入反渗透系统后,会污染膜元件,影响脱盐效果,导致产水电导率升高。比如,多介质过滤器滤料失效、活性炭过滤器吸附饱和等都会造成预处理效果变差.
高压泵异常噪音或振动
进水不足: 高压泵进水口缺水或进水量不足,会使泵产生空转或气蚀现象,从而发出异常噪音和振动。可能是水源问题、进水管道堵塞或预处理系统故障导致进水不畅.
泵轴弯曲或轴承损坏: 泵轴长期运行后可能会出现弯曲变形,或者轴承磨损、损坏,导致泵的转动不平衡,产生噪音和振动.
进水压力过低
预处理系统堵塞: 多介质过滤器、活性炭过滤器等预处理设备中的滤料堵塞,会增加水流阻力,导致进水压力下降。需定期反洗或更换滤料.
泵故障: 进水泵或增压泵出现故障,如叶轮磨损、密封损坏等,会影响泵的输水能力,使进水压力降低.
管道泄漏: 进水管道或设备连接部位存在泄漏点,会导致水量流失,进水压力下降。需检查管道连接情况,及时修复泄漏处.
系统运行不稳定
进水水质变化: 原水的水质发生较大波动,如硬度、酸碱度、有机物含量等指标变化,会影响反渗透系统的运行效果,导致产水量和水质不稳定。应安装水质监测设备,及时调整运行参数.
水温波动: 水温的变化会影响反渗透膜的性能和水的物理化学性质,进而影响系统的运行稳定性。例如,在冬季和夏季,水温差异较大,需要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.
电源故障: 电源电压不稳定、缺相、短路等问题,会影响高压泵、电磁阀等设备的正常运行,导致系统运行异常。应配备稳定的电源供应系统,并安装相应的保护装置.
膜元件压差过大
膜污染: 水中的杂质在膜表面形成污垢层,增加了水流通过膜的阻力,导致膜元件进出口压差增大。需定期对膜元件进行化学清洗.
进水悬浮物过多: 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过高,进入反渗透系统后会在膜表面沉积,造成膜堵塞,使压差上升。应加强预处理,降低进水悬浮物含量.
膜元件破裂
高压冲击: 高压泵启动和停机时,如果压力变化过快,会对膜元件产生较大的冲击力,导致膜元件破裂。应控制高压泵的启停频率,缓慢升压和降压.
水锤现象: 在管道系统中,由于水流速度的突然变化,会产生水锤效应,对膜元件造成损坏。可安装水锤消除器等缓冲设备,减少水锤现象的发生.
系统泄漏
管路连接不紧密: 管道连接部位的螺栓松动、密封垫老化等原因,会导致管路泄漏。需定期检查管路连接情况,及时紧固螺栓或更换密封垫.
密封件损坏: 设备中的各种密封件,如O型圈、密封圈等,长期使用后可能会磨损、老化,失去密封作用,引起泄漏。应及时更换损坏的密封件.